农作物病虫预报第五期

发布日期: 2025-04-17 15:35 浏览次数: 字体:[ ]

小麦穗期病虫害发生防治预报


根据近期田间调查,结合病虫害发生基数、栽培制度、气象条件,结合外地菌源等因素分析,预测小麦穗期病虫害总体中等发生。其中麦蚜中等发生,部分田块中等偏重发生;白粉病中等偏重发生,部分稻茬麦田大发生;条锈病偏轻发生,若气象条件适宜,局部有中度流行风险;小麦赤霉病田间菌源充足,齐穗扬花期若遇连续阴雨天气,有中等流行的可能。

1、麦蚜:中等发生,部分田块中等偏重发生。近期调查,一般地块百株蚜量60-150头,主要集中在小麦植株中下部为害。随着气温升高,蚜量将进入快速增长期。预计防治适期4月下旬至5月初。

2、白粉病:中等偏重发生,部分稻茬麦田大发生。该病在我县麦田为常发性,田间菌源量大。近期调查,我县95%以上的地块已防治一遍,较好地控制了病情发展,但未进行防治或防治效果差的田块病情较重且发展快,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。白粉病第二次防治可结合防治麦蚜同时进行。

3、小麦条锈病:外地菌源,属于气传病害,菌源随气流从南方(西南)传入。根据全国农技中心统计,目前,全国小麦条锈病总体病情轻于常年同期。我省南邻河南发病区域仍局限在南阳市境内,病情较轻,以零星病叶为主。从历史数据看,4月中下旬是条锈病进入我省的主要时段。虽然目前全国病情发生较轻,但是近年来,条锈病菌的传播路径与传统路径有所不同,不能以常规经验分析判断。因此,需加强日常调查监测,确保第一时间掌握病情。小麦条锈病要全面落实“发现一点、防治一片,发现一片、防治全田”的防控策略,及时封锁发病中心,严防扩散蔓延。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.5%~1.0%时,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控。

4、小麦赤霉病: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性病害,在菌源充足、品种感病的情况下,如小麦抽穗—扬花期遇连阴雨或持续30小时以上大雾天气等适宜气象条件,小麦赤霉病有偏重流行的可能。我县麦田因秸秆连年还田,田间秸秆数量多,田间积累菌源量较大,且我县小麦主栽品种均不抗病,小麦赤霉病流行性风险大。防治小麦赤霉病重在预防,坚持“立足预防,适时用药”不放松,把握小麦抽穗扬花关键时期,落实“适期防治、见花打药”的防控技术要点。因此,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应根据天气预报,雨前及时施药预防,如未能及时预防,雨停后应及时补治。

小麦穗期病虫农药减量控害技术:

小麦穗期病虫害的防控要抓住关键时段,积极推进绿色防控、科学防控,坚持达标防治(麦蚜百株≥500头,白粉病病叶率≥10%),继续推广“一喷三防”技术,即防病、防虫、防干热风和早衰。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的作用,切实做到统防统治及群防群治相结合。积极采用新型植保机械施药,提高农药利用率,达到农药减量控害、小麦提质增产、生态环境安全的目的。

1、麦蚜:防治蚜虫可亩用10%联苯菊酯水乳剂15-20毫升,加入5%吡虫啉乳油30-40毫升或25%噻虫嗪水分散粒剂8—12克。

2、白粉病、条锈病:防治小麦白粉病、条锈病可亩用43%戊唑醇悬浮剂20-30毫升或30%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0-25毫升或30%唑醚·戊唑醇悬浮剂30-40毫升或40%丙硫菌唑·戊唑醇悬浮剂30-40毫升。

3、小麦赤霉病:可用45%戊唑·咪鲜胺水乳剂20-25毫升或30%唑醚·戊唑醇悬浮剂30-40毫升。

在防治病虫害的同时可加入磷酸二氢钾等优质叶面肥,均匀喷雾,达到“一喷三防”的效果。






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